学院新闻

行见八闽·翼启数智:航院实践队走进泉州安溪点亮空天梦想

发布时间:2025-07-31

点击量: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数字中国以及“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省委“大思政”教育体系建设部署,教育引导青年学生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成长为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积极响应“行见八闽”大思政课研学实践圈试点工作安排,于7月21日至24日组织“行见八闽·翼展清溪”重点实践队,赴数字福建(安溪)产业园及周边区域开展研学实践。实践队以“空天+数字+产业”为主线,深入走访空天信息技术链条、数字基础设施平台、红色廉政教育基地及传统产业转型示范点,全景式感知数字中国建设与新质生产力布局的融合路径,在沉浸式社会课堂中锤炼本领、涵养家国情怀,切实推动“大思政课”从教材走向社会、从课堂走向实践。

苍穹之眼:解码空天数字新生态

实践首日,园区共建签约与基地授牌仪式正式启动。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寒与数字福建(安溪)产业园副总经理谢扬海进行校地合作签约,并共同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授牌。此次授牌标志着双方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为探索“空天+数字”领域复合型人才培养新路径搭建了坚实平台。

步入空天产业园指挥中心,一幅未来感十足的数字画卷徐徐展开。在卫星测控站,讲解员借助详实的图文资料,从发展历程、产业概况、总体目标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介绍遥感卫星的相关知识。图文流转间,队员们亲眼见证了“空天科技”如何从万米高空精准赋能千行百业;无论是守护“绿水青山”:遥感影像化作环境监测的利器,实时追踪着水源地、生态保护区的动态变化,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拥有了最可靠的科技守护;还是保障“大国粮仓”:通过对农作物物种、面积和长势的精准识别与估算,为国家粮食安全和智慧农业提供了第一手决策依据;亦或是支撑“国之重器”:从地方建筑的形变监测到交通枢纽的地质稳定性评估,空天数据为国家重大工程的安全运行筑起了坚固的数字防线……这些丰富的内容,让队员们受益匪浅。队员们还近距离感受商用卫星接收站的庞大“身躯”,仿佛触碰到了延伸自万里高空的科技脉搏。

算力基石:从云端赋能到雏鹰展翅

在产业园的“智慧大脑”——数据中心,蓝色冷光映照着成排机柜。技术主管介绍道:“这里承载着福建省主要数据处理业务,为医疗健康、政务服务等方面的数据处理提供算力支持。每日PB级数据吞吐,是名副其实的数字福建‘算力中心’。”队员们就数据安全防护与能效优化向相关负责人进行咨询,深刻体会到“没有强大的算力底座,空天梦想只能是空中楼阁。”

实践队还探访了一个特殊的功能区——中国电影资料馆安溪数字资源中心。在光影交错的展厅里,一台静静陈列的胶片检查台,仿佛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时空坐标。在这里,实践队员们亲眼见证了一场跨越时间的“数字魔术”: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质地脆弱的物理胶片,如何通过高精度的数字化扫描和人工智能辅助下的逐帧修复,被赋予第二次生命。

修复,不止于还原,更在于重生与再创。在巨大的交互式屏幕前,负责人向队员们展示了这些“重生”的经典影片如何被重新策展,融入“四史”教育电影课,成为赓续红色血脉的生动教材,或是将在即将开业的艺术影院与新一代观众见面,焕发出新的艺术活力。这场从物理胶片到数字资源的奇妙旅程,让队员们深刻感受到,科技不仅是冰冷的工具,更是守护、传承和激活文化遗产的温暖力量。

智造对话:探寻传统工业的绿色新动能

在参观泉州市圣能电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厂房和泉州奇楷锂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铝塑膜生产线后,实践队与公司董事长陈文艺及技术负责人展开了一场深度对话。

面对“AI+智能制造”的时代浪潮,当被问及企业应当如何适应和破局时,陈文艺认为,人工智能并非遥远的概念,而是优化铅酸电池制造流程的“超级大脑”。“我们正在探索利用AI视觉检测替代传统人工质检,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电芯配比和固化工艺,”陈文艺向队员们描绘着蓝图,“这不仅是效率的革命,更是品质的飞跃。”当谈及与主流锂电池的比较时,技术负责人坦言,虽然锂电池在能量密度上占优,但铅酸电池凭借其极致的安全性、成熟的回收体系和无与伦比的成本优势,在启动电源、储能基站等领域依旧是“无可替代的最优解”。“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我们高度关注员工的职业健康,通过自动化改造和环保投入,打造绿色、安全的工作环境。”这场从市场格局到技术创新的剖析,让队员们看到了公司在激烈竞争中稳扎稳打的底气与智慧。

在访谈的最后,针对队员们提出的“行业需要怎样的人才”的问题,陈文艺强调,该行业需要的是兼具扎实理论功底与动手解决问题能力的“实践型人才”,他希望队员们注重培养个人的跨界思维和持续学习的能力,以快速适应企业的创新节奏。

播撒梦想:从科普课堂到航模飞翔

实践队不仅是学习者,更是传播者。在“科普进校园”航模实践营中,实践队队员们化身科普讲师,为安溪县第二十三小学学生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航天课。从火箭原理到卫星应用,从航模介绍到飞行原理,队员们用生动易懂的语言和课件,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下探索宇宙的种子。在航模拼装试飞环节,当一架架航模在孩子们的欢呼声中冲向蓝天时,探索未来的科技梦想也一同起飞。

跨界融合:当茶香邂逅科技,于古厝铸魂育人

走进八马茶业智慧茶园,数百年的制茶历史彰显着独特的历史底蕴,公司先进的区块链溯源系统清晰追踪着每片茶叶从茶山到茶杯的旅程。

在中国茶都茶文化博物馆,队员们亲身体验传统制茶工艺并将其与现代智能化生产线相对比,体悟到“科技赋能不是取代匠心,而是让匠心突破时空限制。”

精神的铸魂与科技的探索并行。实践队走进官桥廉政教育基地,在林嗣环的清廉故事中,感悟为官初心的千钧之重;踏入湖头镇李光地故居,于“家国一体”的理学思想深处,探寻先贤知识分子的使命与担当;访莫耶故居,在《延安颂》的激昂旋律里,重温红色文豪以笔为枪的信仰与赤诚;步入金谷镇安南永德苏维埃旧址,在星火燎原的革命遗迹里,体悟先辈“为有牺牲多壮志”的赤诚与担当。

未来之光:亲历“光合魔术”的农业革命

在三安光电的园区内,实践队探访了一个充满未来感的产业生态区域,由三安光电上下游三家企业共同构建,形成一条贯通芯片研发、智能制造与终端应用的全产业链闭环。上游企业聚焦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的研发制造,是光电芯片的“源头活水”;中游的天电光电专注于电子元器件的封装加工,为光电技术向终端延伸提供关键支撑;下游的中科生物光农业与种植技术示范基地,则在洁净明亮的植物工厂中,通过一排排垂直排列、闪烁着特制光谱灯的栽培架,呈现出连接传统农业与未来科技的生命方舟。在这里,实践队员们亲眼见证了一场颠覆传统的“光合魔术”:那些曾受制于土地与气候的农作物,如何通过精准调控的光谱配方、智能供给的营养液和全天候的环境监测,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被赋予了更高效的生长模式。下游企业还将光源技术广泛应用于植物照明、城市照明等多个场景,通过智能控制系统推动光电成果加速落地,真正实现了从“光”到“粮”、从“芯”到“城”的全链条闭环。

结语:青春交响,在科技与人文交汇处读懂创新中国

从卫星天线阵列到茶山物联网节点,从数据中心轰鸣的机房到小学生高举的航模,实践队员在科技与人文的交点读懂安溪的转型密码。空天产业的星辰大海,终将由善用数字工具的青春之手点亮。实践虽止,行路不息。这群青年学子携数字空天的火种归来,必将在建设航天强国的征途中燃起燎原之光。

文/ 林威丞、苏恩泽、陈楷、赵尉霖、刘明航、詹永福

图/刘明航、詹永福、谷方宇

© 2015~2025 版权所有 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