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青春铸翼·智造未来:航院学子赴贵州探寻航空科技魅力

发布时间:2025-07-23

点击量: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航空航天事业发展的重要论述,传承空天报国精神,筑牢科技强国信念,7月6 日至12日,厦门大学“空天报国・追光逐梦”重点实践队赴贵州贵阳开展为期7天的实践活动。队员们通过走访重点企业、深入车间实习、探访科技成果、体悟奋斗历史,亲历航空制造业的精益求精与数字化转型,为成长为未来科技人才播下深耕空天的种子。

走访重点企业,感受企业文化

实践队首站走进中国航发贵州黎阳航空动力有限公司,参与了“黔心筑梦 动力起航”暑期开放周活动——该活动由中国航发贵州黎阳航空动力有限公司与中国航发贵阳航空发动机设计研究所联合举办。开幕式上,一部厂史纪录片生动再现了黎阳公司的创业征程:从1965年三线建设时期在喀斯特溶洞中艰难起步,到如今跻身国家航空发动机核心基地,每一步都镌刻着“艰苦创业、敢打硬仗、求实创新、质量至上”的黎阳精神。通过影像资料,队员们深刻体悟到,正是这种精神,持续驱动着航空科技行业迭代升级。

实践队在黎阳活动中心门前合影

科技赋能产业 弘扬工匠精神

7月8日至9日,实践活动进入深度体验阶段。专家详解了贵阳“引才、育才、留才”全链条体系,以及贵州大数据产业对高端人才的扶持政策,让队员们对“人才是企业发展与科技进步核心动力”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在技术学习中,队员们系统梳理了航空发动机型号发展史:从早期涡喷发动机到现代商用涡扇发动机的技术跃迁,清晰见证了中国航发从“仿制追跑”到“自主领跑”的跨越式突破。走进黎阳厂沙文新区“七厂一所”展厅,队员们对于“每一台发动机都是十万个零件的精密交响,科技行业的进步,源于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国家大数据中心(贵州)交流体验馆参观学习

深入厂房一线,科技魅力与工匠精神扑面而来。在叶片厂,单晶涡轮叶片的激光精密加工过程令人惊叹;在总装厂,工程师现场演示的发动机涡轮盘动平衡校准技术更显精妙 ——当涡轮盘高速旋转出现质量偏差时,动平衡测量机能精准识别局部不平衡区域,通过添加配重块将误差控制在0.01毫米以内,为飞行安全筑牢防线。实践队员朱来钰在笔记中写道:“课本上的理论在这里化作指尖的技艺,科技行业的生命力,永远扎根于车间实践的土壤。”

跨校交流研讨,共话空天理想

7月7日,实践队前往科技人才小镇,参观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实验区交流体验中心。依托“中国天眼”的大数据产业成果,队员们通过交互式展台直观感受大数据在航空设计、智能制造中的深度应用,真切理解了数据对传统工业升级的赋能作用。“从数据云端到发动机车间,科技正在重构整个生产链条。”队员卢智超的感慨道出了大家的共鸣。

期间,实践队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多所高校师生展开深度交流。围绕学习科研方法、职业规划方向、思政建设路径等话题分享心得,更聚焦空天动力技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等前沿领域,以及传承奋斗精神、投身国防建设等议题深入探讨,在思想碰撞中凝聚空天报国的共同情怀。

在国家大数据中心(贵州)交流体验馆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子合影

体悟艰辛历史 筑牢报国志向

实践队还走进黎阳厂老厂区,探访了菜花洞与牛洞­——这些喀斯特溶洞曾是1960年代科研人员的工作车间。在阴冷潮湿的溶洞中,同学们轻抚着锈蚀的机床、触摸着渗水的岩壁,仿佛能听见当年工人“头顶滴水、脚踏淤泥”的劳作声。“正是这份在艰苦中坚守的韧劲,铸就了今日大国重器的根基。”现场讲解让大家对“坚守与创新”的科技精神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在安顺菜花洞参观学习

牛洞门口与重庆大学学子合影

通过实践,队员们从大数据云端到发动机车间,从历史溶洞到现代展厅,全景式触摸到航空科技的发展脉络。正如黎阳厂总工程师所言:“青年是智造未来的生力军,当知识走出课堂,实践便成为最生动的老师。”实践落幕,但种子已然播下。带着对航空科技的敬畏与热忱,这群青年学子将继续追寻空天梦想,在祖国需要的创新前线书写属于新时代的报国篇章。

文/朱来钰、卢智超

图/夏友长、张思琦

© 2015~2025 版权所有 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